河南报业网讯
总是回想起他们步履蹒跚的身影,苍老而又恬淡的表情,那些生动的历史碎片闪烁眼前,拼凑出一个群体完整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。3年前关于“红流”的成功报道,感动了千千万万大河报读者,参与其中的记者编辑至今仍能体味到那种来自心灵的震撼。
“红流”,指的是因负伤、掉队、病残等原因星散乡间侥幸活下来的红军战士,在我们河南著名的将军县新县,至今仍生活着2000多名“红流”。当这条简短的信息传递到编辑部时,所有记者的神经都兴奋起来。权威的资料显示:这些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人“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,为创建和保卫共和国立下过不朽功勋付出过巨大牺牲和沉重代价”。当他们的战友、部下或上级凯歌奏还,成了共和国的将军和开国功臣,他们却出自田亩,归于田亩,成了家乡的田夫农妇。他们行将走进历史,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活化石,作为一份肩负历史使命的泱泱大报,我们有责任真实地还原这段过去,忠实地记录这个独特的群体。
报社立即组织了由刘书志为总负责的7名记者采访组,深入新县,展开了为期两周的贴身采访。在这短短的10多天时间里,我们走遍了新县所有乡镇,访问了50多位当年的红军老战士。这些平日里放牛搂草,择菜做饭的农夫村妇身上写满了历史,黑棉袄下面有刀疤枪伤,尽管不轻易抚摸展露;缺牙漏风的嘴能唱出一段段红军歌曲,六七十年时光过去依然流畅完整;迎接远方陌生来客时很自然地伸出双手相握,而在谈话间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唤起惨痛的记忆突然失声掩面;90岁的老汉在照相时摆出标准的立正姿势——只要走近前去,侧耳倾听,我们总能感受到发自心底的震撼。
2002年1月25日,大河报破天荒地拿出一期报纸推出了《共和国不会忘记:他们曾经是红军》大型报道,编辑精心地挑选了10位红军老战士的特写照片放在头版做封面。当这份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传递到读者手中时,报社的热线电话就再也没有停歇,电话那端,许多读者泣不成声;还有的读者说今天的这份大河报特别沉。一位下岗女工当时就来到报社拿出200元钱让记者转交给新县的民政部门,她说,虽然自己也身处困境,但相比这些红军老战士的付出根本不算什么;更多企业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捐款捐物。随着后续报道接二连三推出,一时间,“红流”这一特殊群体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2002年3月23日,“共和国不会忘记”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隆重举行,我们把9位红军老战士专程从新县接来,请他们看郑州的变化,为他们检查身体。在当天的活动仪式上,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高度评价大河报的这组系列报道和活动,他称赞这次活动很有意义、很有创意、很有新意、很有深意。
“红流”大型系列报道的成功策划与实施,体现了大河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大报风范,是大河报十年新闻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□记者许笑雨